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粵劇中的武生和丑生

有觀眾來信問粵劇丑生通常有那些分類和形態?是否不一定醜樣?收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應先解釋一下傳統戲曲行當和粵劇的六柱制,才能方便大家了解粵劇中的武生和丑生。

一般戲曲行當,是根據演員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以及演員應工技藝來劃分,主要分「生、旦、淨、末、丑」,其中生是指男性角色;旦是指女性角色;淨是有特定性格的臉譜人物;末是老人角色;丑就是指滑稽,並在劇中負責插科打諢的男性人物。在傳統戲曲行當中,每一個行當都有其專屬的表演程式,也各有能突出其人物特色的演出劇目。

武生在傳統戲曲行當中是屬於「生」行當中的一種,專演會武功或當武官的男性角色。在京劇行當中,還細分為長靠武生(專演大靠武將),如《戰馬超》中的馬超,《伐子都》中的子都。短打武生(專演非大靠類武俠人物),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等。

丑生在傳統戲曲行當中的造型多是白鼻哥的小人物。如解差、七品芝麻官、京劇《宋江》中的張文遠;而擅長武藝,性格機警幽默的男性人物則稱武丑,如京劇《擋馬》中的焦光普、《三岔口》中的劉利華。如果是女性的滑稽人物,則是彩旦行當,屬於旦行的一種,如京劇《拾玉鐲》中的媒婆。

粵劇六柱則是指撐起一場演出的六位主要演員,分別是文武生、正印花旦、丑生、武生、小生和二幫花旦,這是有別於一般戲曲行當的演員制度。因為在粵劇六柱制裡,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和二幫花旦這四柱,有若影視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及男女配角。武生多是一劇中上了年紀,可文可武,可勾畫面譜,亦可兼演男女的人物。丑生多是劇中與武生對立的人物,可以幽默滑稽,也可以高貴威嚴,可兼演男女或面譜人物。武生和丑生這兩柱就有若影視作品中的性格演員,多是非常有經驗的演員,粵劇中除了部分以雙生或雙旦為主的劇目,多數劇目中武生和丑生的重要性都比小生和二幫花旦為高。

粵劇中武生需具備扎實的南派武打功夫,亦要熟悉北派把子,還要懂得眾多粵劇傳統排場(如《六郎罪子》、《四郎探母》)和武生專有唱腔,而《六國封相》中公孫衍的「坐車」功架,更是武生的考牌戲。武生王靚次伯先生,便以「坐車」享譽粵劇界。

丑生在粵劇中是逗趣的人物,有極大的即興演出空間。傳統粵劇戲班中丑生有著特殊地位,如破台儀式(戲棚首日演出前要做的儀式)就須由丑生開筆主持。傳統粵劇丑生相對其他五柱,有較少程式化表演和指定身段規範,甚至較少有大段唱腔獻唱,卻要求演員反應靈敏,多與觀眾互動交流,多作生活化的演繹。直到50年代本港出現丑生王梁醒波先生(波叔),因其習戲的背景,令他擔演的丑生,在技藝上有更更多的發揮。

波叔原習小武,專演小武戲,唱大喉,又曾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擔文武生,後因身材益胖,不再演文武生,故而轉演丑生。由於波叔諧趣本領超卓,加上扎實的武打和唱功底子,讓當時不少劇團在創作劇本時,皆特別為波叔寫了很多具特色的唱段和表演空間,供其發揮。如《紫釵記》的崔允明、黃衫俠,一人分演兩角,一個落拓卑微,另一個豪邁仗義,更有馬鞭功架。《再世紅梅記》中賈似道一角,以面譜人物應工,他更利用蠎袍功和鬚功來加強人物的刻劃,堪比集京劇中的文丑、武丑和淨角於一身。《燕歸人未歸》的白志成,卻又諧趣幽默,更大演唱功。他被譽為丑生王,相信是他在傳統丑生藝術上增加了許多過去沒有的人物技藝和形象,令丑生的演出更出色和具代表性。波叔仙遊後,本港以尤聲普先生(普哥)的丑生最為人熟識,他除了承演前輩開山的丑生角色,也開創了如《佘太君掛帥》、《李太白》等粵劇劇目,其技藝獲業界高度肯定。

與波叔同期還有一位專演女丑的譚蘭卿女士,本身亦是正印花旦,後來也因身形日胖,便轉而專演刻薄家姑、詼諧滑稽的女性角色,成為粵劇女丑的代表。她的表演給了現今舞台上丑生演員很豐富的養份,讓粵劇丑生在人物塑造上更為寛廣。

總的而言,粵劇的武生和丑生,有其獨特的演出法,與演出人物的造型美醜無關,而是指演員在一個劇中所佔六柱的位置,這個位置在傳統劇目中會按開山演員為依歸,如《再世紅梅記》中賈似道一角就是丑生位。新編劇目,則可以按該演員師承和應工行當來定位。現今香港粵劇武生演員偶然亦會因應不同劇團的需要,或劇中人物的輕重而換演丑生角色,可見演員自身武生和丑生的定位,已無必然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