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歷史中最受矚目的是他文學上的成就,一篇《洛神賦》引起後人對他愛情生活的無限幻想。唐滌生先生筆下的《洛神》,就是根據野史結合史實,寫出曹丕利用甄宓與曹植的私情,奪取王位的故事。故事的三個主要人物(曹植、曹丕和甄宓),沒有一個得到幸福。曹植擁有愛情,卻失去了王位,更永別所愛。曹丕得到王位,卻成了孤家寡人。甄宓把愛情埋在心海,每天活在惶恐之中,最後以死解脫心靈枷鎖。
我剛演出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其悲劇原罪在於封建社會的無情,令寒門沒有晉升的階梯,生活的希望被制度蠶食殆盡。而《洛神》的悲劇原罪卻在於權力的爭奪。故事中曹植得天獨厚,文采非凡,雖非長子卻得到父母的獨寵,被曹操擄獲的美人甄宓,也獨對曹植傾心。朝中上下見曹植獲魏王寵愛,也多有奉承,這種種都引起曹丕的不滿和忌恨,埋下謀害親弟,以奪王權之心。
曹植生在王家,自幼錦衣玉食,受盡愛護,對年長過自己的美人甄氏,從喜歡到互相傾心愛慕,順遂的人生,令曹植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對人誠懇無隱,在<嚙臂盟心>一場,對甄宓的擔憂毫無警覺,還嚙臂為誓,越是深情,到被逼分開的一刻,就越是痛苦。我雖然在油麻地粵劇新秀系列演過三次曹植,但都因為時限,而刪了這場戲。這次我補回這場,並為回應<七步成詩>中提到甄宓「淺笑橫波」「掩袖含顰」「挑情媚眼」能恢復子建詩才,希望能在頭場的<嚙臂盟心>加以處理。
與甄宓純真的愛情,卻是曹植人生悲劇的開始。魏王屬意曹植繼位,根本不容他娶一個擄獲的低賤女子為妻,<雀台賜婚>硬拆鴛鴦,對曹植來說已是一個不能接受的打擊,而更甚者是甄宓被賜婚予自己的長兄。情人變嫂嫂,令曹植頓失靈犀,只餘軀殼。明知私會嫂嫂不對,卻不能自己地步入梨香苑。曹丕利用妻子對弟郎的餘情,<梨香苑>設下美人計,激起曹操對曹植的不滿,把曹植貶去淄城,曹丕便安然奪取王位。曹植一周之內失去情人,失去權位,在貶居地終日借酒消愁,過著萎靡的生活。
曹丕登基成帝後,對曹植的名聲仍十分忌諱,欲借招其歸藩承命而除之後快。甄宓被逼修書請曹植歸藩,但信中暗藏警示。唐先生的劇本由陳矯把警示告訴曹植,但我反復看劇本,也細想曹植的智慧,他是真的看不懂嗎?如果真的不懂,為什麼會向德珠講出像臨終前的貼心話,於是引起陳矯要看信的要求?我認為曹植是看懂了,只是面對愛人的呼喚,雖死而無懼。
<七步成詩>對曹植來說有五個情緒過度,第一層是歸藩途中對德珠的感恩和致歉,也表示了對自己愛情的忠貞。第二層是面對昔日愛人相見不相親的無奈。第三層是拚死應對兄長的刁難,幸獲舊愛無懼後果,用色笑恢復才華,以至七步成詩的欣喜。第四層是成詩後清醒過來,對自己當眾與宓妃的眼神交流,會否引來兩人殺身之禍而恐懼。第五層是獲放後在回望宓妃的最後一眼,既是互相安慰,也是有感情之未逝,卻又永別….這是曹植最有劇力的一場,我希望每次演出都能大大提升人物的內心表達。
<洛水夢會>本來與故事無關,只是一首很好聽的唱曲,但放在這裡,卻能讓一直悲沉的曹植又回到少年風流的一幕,與宓姐在夢中翩翩起舞,曹植在頭場的瀟灑重新展現在舞台上。辛苦張老師為此場戲重新排了一場水舞,團友們積極排練,為增添舞台效果傾心盡力。
《洛神》是六柱分明的劇目,每個人物都有很好的發揮,曹植不好演,除了第一場,其他各場都悲傷得很。如何把悲傷演出不同層次,是我這次要交出的功課。能與田哥、美玲姐同台對手,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讓我必須更加努力,交出自己最高水準。感謝田哥協助我整理和總監全劇,貫徹天馬一貫風格,利用場景轉換和情節增補,令各場間不用落幕等場,希望大家會喜歡天馬首次製作的《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