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借用龍貫天先生面書專頁,Ann Chiu上載《旗開得勝凱旋還》劇照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旗開得勝凱旋還》
圖:借用龍貫天先生面書專頁,Ann Chiu上載《旗開得勝凱旋還》劇照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創編折子戲《櫃中緣》及《黃鶴樓》的編和演
《櫃中緣》原是一齣短劇,故事流傳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自從1915年秦腔名劇《櫃中緣》由陝西易俗社首演後,京劇、川劇、漢劇、河北梆子、桂劇等多個劇種均有改編演出。由於故事輕鬆惹笑,一直深受大眾歡迎。內容講述宋朝岳飛一家遇害,其子岳雷逃出虎口,躲到劉氏家中,劉玉蓮將他收藏在櫃裡,未被官兵識破;事後卻被哥哥劉春及母親趙氏發現,引起連番誤會。後來趙氏因感岳雷是忠良之後,答允收留,並將女兒玉蓮許配予他。我根據傳統的故事內容,加入新的情節和人物,在2006年改編為粵劇全劇演出,除了保忠良,亦加入了對取義行惡的反思。
這次選演是全劇的精華<櫃中結緣>,由開山的原班人馬演出,並邀來新秀演員袁善婷演出何立一角。我飾演的岳雷,在父兄遇害後,落荒逃亡,在悲痛中,卻有奇遇,產生奇緣。劉氏母子,是喜劇人物,在未識岳雷是何許人時,弄出笑話連篇,作為悲劇人物的岳雷,必須一直保持小將之風,坐懷不亂,不能讓劉氏母子的喜劇戲文影響。
《黃鶴樓》取材自《三國演義》「三氣周瑜」的情節,以及元代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是我第一個創作的古老排場戲,原只有一折,首演於2009年。2014年鋪寫為長劇首演,以表現周瑜的文韜武略,以及與小喬的夫妻深情。是次選演〈別周郎〉〈呈拜帖〉及〈黃鶴樓〉三折,說到周瑜養傷桑園,心繫國事,幸得愛妻小喬悉心照料。小喬為除丈夫後顧之憂,提出先返柴桑,靜候丈夫功成身退,夫妻團圓。周瑜再以國太病重為由,把孫尚香接回東吳,並送上拜帖,邀劉備赴宴黃鶴樓,表面請劉備過江迎回尚香,實則志在重奪荊州。諸葛亮命趙雲保駕隨行,並授以錦囊密計。周瑜與魯肅於江邊等候劉備,得悉只有趙雲一人隨行,心中竊喜。在江東迎接劉備後,便將其君臣拘禁於黃鶴樓中,伺機逼他歸還荊州。趙雲臨危出示諸葛亮暗授,周瑜早前與劉備相約合兵破曹之令箭,遂得與劉備全身而退。
周瑜在數折戲中是設計追討荊州的主謀,養傷期間設下美人計,並以深情打動妻子,回鄉候其佳音。誰知先敗於美人計,再設計擺下鴻門宴,認為成竹在胸。上樓擺宴,以酒喻地,唱出劉備不守信用,佔據荊州,並要求劉備立寫退文,將荊州歸還吳主,要字字鏗鏘,氣定若閒。看到劉備對賜酒有所防備,要表現一副藐視神態,意即:我周瑜才不做此下等之事,以更有力地烘托最後「怕怕怕,唯怕惡名揚」的曲詞。劉備支支吾吾,表面裝可憐,暗地支持趙雲講出合兵破曹乃孔明借風功大,要周瑜先還東風,再討荊州,一步步把周瑜氣得難以回話,幾乎與趙雲動武,最後想到自己的身份,只好把一腔怒火壓下,引開趙雲,下樓而去。得知劉備趙雲利用自己當年合兵破曹所賜令箭逃離黃鶴樓,周瑜氣極而暈。周瑜以翎子蠎應工,穿蟒要顯氣度,一步一坐都要穩,翎子功能幫助表達內心情緒轉換,全折戲唱、白、做兼備,要讓觀眾體會到周瑜面對劉備及背向時的雙重表情。亦要把情緒從最初的意氣風發,到最終的氣極而暈,絲絲入扣地表現出來。
岳雷表演的是小武功架,周瑜演出的是大將風範,於2017年8月19日選演的創編折子,能演出兩個完全不同形象,亦是一項挑戰。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兩代情仇》的編與演-2017
初寫《兩代情仇》是2000年前後,受北海粵劇團之托,把傳統粵劇《花王之女》和後來由秦太英先生續編的《花王之孫》改編為一個完整的單元劇。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古老劇本,記得那份《花王之女》泥印稿,全部都上句起,口古接唱都須依從上下句結構,二黃與梆子不會混在一場中唱,與現今演出的劇本很不一樣。
故事上,初看《花王之女》的劇本時,感到此劇充滿了奇趣,但人物性格頗多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霜月衝入少爺洞房產子><花痴拿劍追殺少爺><少夫人迫害霜月><少爺落草為冦>等等,這與霜月之前的可憐可悲、花痴的忠厚老實、少爺的保家愛國都大有不同。而少夫人出身名門,卻是奸角,也讓我心抱不平。再看秦太英先生續編的《花王之孫》,在劇理和人物上已作了很大程度的修正,人物性格也更合情理了。可惜礙於要承接《花王之女》留下的懸念,所以上集主要人物的基調還是得不到改變,所以我要求把整個劇重寫,即從劇情和人物定位上作一個徹底改變,以突出愛情與親情的主題,而故事的推展則由我重新撰寫。當時北海粵劇團的團長很信任我,讓我自由地發揮,於是寫出了當時初稿的新編《花王之女》。後來我再度重編,除了文武生花旦及花痴的姓名,其他都不再與原劇有關連,成為本團的新編劇目。為怕襲用原名會令一些看過《花王之女》的觀眾有所誤會,所以我又再次修正劇本並改名為《兩代情仇》,一直沿演至今。
此劇的女主角霜月,我參考了巴金名著《家》中鳴鳳的形象,鳴鳳自殺前回望三少爺的一幕曾深深地感動過我,她雖是封建制度下的卑賤人物,卻也有著傲骨和深情,這就是我寫<書房訣別>的藍圖。而由我全新塑造的少夫人,也有著《家》中瑞珏的影子,瑞珏雖然知道丈夫愛的是梅小姐,卻矢志不渝地愛著丈夫,並用自己的方法令丈夫明白她的深情。《兩代情仇》中的王倩怡也有著相似的境遇,但她比瑞珏更堪憐的是在家中苦等了十六年,丈夫才明白她的心事。花痴老實厚道,不求回報地為女兒付出一切的形象,是我對世上所有為子女犯錯後,分擔後果的父母們深深致敬的寫照,也希望為人子女者能與我有所同感。
女主角霜月難產彌留之際曾說道「無悔種情根,無奈情難永,可恨高門難攀,薄命那堪折秋梗」「兒不能懷抱小兒盡責任,兒不能盡孝膝下報父恩,唯有與他共赴黃泉,免累爹爹受世人譏訓」。這是霜月的選擇,但作為一手帶大女兒的單親父親,陶花痴斷然阻止了女兒傷害孫子,說道「我不會嫌此嬌兒,更不將他來恨,我慣咗邊嚴父,又兼做慈親」「阿爹唔怕蜚短流長,但求你我父女爺孫,生活得安安隱隱」。霜月得到父親的原諒,含笑離世,父親含辛茹苦,養大遺孤。兒子長大,恨父親無情,抛棄母親,一心報復,卻又愛上與父親家族有關連的林氏千金,千絲萬縷,有待逐場解破。
此劇的男主角,少爺軍官林子才,對家中侍俾陶霜月,因為年紀相若,一同成長,有著不一般的感情。三年駐防在外,把兩人的童年友誼,化成了男女之愛。一夕盟心,錦帳春暖,鑄下了悲劇之因。最後霜月父女被趕,子才誤以為霜月已死,仍力抗母親逼婚,脫下喜服,逃情到前線作戰去了。林子才不顧堂前歡宴,私會霜月,可見其叛逆。力抗母親高門婚配,更定下不惜與心上人遠走高飛的決心,可見其深情。對自己不解霜月的委屈,自覺霜月的死亡是自己一手造成,悔疚長埋心中,十六年來從未釋懷。與兒子的偶遇,令他平靜的人生,突然起了極大波瀾。想到已死的愛侶,面對苦等了自己十六年,更代自己侍奉了母親十六年的原配,是再次逃走,還是決定留下?而作為一個苦等了十六年,卻換來一個誤會,一記巴掌的千金小姐,你會選擇原諒,還是離開?首次演出此劇的男主角,要演出少年的傲世自信,對愛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後來經歷種種人事的落寞沉穩,對原配的敬重之情,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成長,對他的過錯予以原諒,便是此次演出的功課了。
《兩代情仇》訴說的是一個普通的倫理故事,卻因為每場戲都有讓人作出選擇的情節,每一個抉擇都影響打後的人生,令此劇產生了不一樣的劇趣。它讓你總能在身邊找到相近的影子,產生聯想,同聲嘆息。此劇曾由名伶林錦堂老師導演我團演出,堂哥曾寄言此劇的故事很好,但在曲情及接駁處須再作提升。前輩訓言,時記心中,每次演出,均作出不同幅度修訂,這次更在父子重逢一場中,加入了一段接近古腔的唱段,增加唱情的蒼涼感,以提升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