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文華粵劇劇本選》自序

真沒想到,我的粵劇作品,竟然有幸結集成書,刊行面世。此刻回首,驀然發覺,自己的粵劇創作道路,原來已經走過了很多年。或許,一切應該從我的家庭背景說起。

家母是桂劇小生演員,父親是劇團的音樂設計。由於常受薰陶,自小就酷愛戲曲。七歲來港後,對文學更情有獨鍾。唸大學中文系時,曾為母親原屬的廣西桂劇團編寫過音樂劇。猶記得選修梁沛錦博士的中國戲曲課時,梁博士得知我喜歡戲曲、熱衷編劇,曾好奇地問我,既然身在香港,為何不編寫粵劇?對啊!經他一提,我即時回頭猛省,在香港長大的日子裡,看得最多的,就是粵劇。為何居然沒想過寫粵劇?梁博士的一句話,真如醍醐灌頂。我於是坐言起行,馬上透過母親聯絡北海粵劇團韋團長。有感於我熱心渴求,對方送來許多古本給我參考,並給我機會,參與改編該團的《花王之女》和《花王之孫》。

抄寫古本以及參與上述兩劇的改編,可說是我編寫粵劇的初階。為更了解粵劇的各項程式和表演特色,從而提升編寫粵劇的能力,我在一九九九年毅然放下教鞭,進入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首屆全日制粵劇演藝文憑課程。在學習粵劇表演的同時,也透過黃少俠老師編著的《粵曲基本知識》一書認識到粵曲的音樂規律,更與同學文軒與靈音合力創辦「天馬菁莪粵劇團」,演出自己所編劇本,暢快地實踐自己的編劇夢。我的劇本經團員全力排演,並仰蒙許多專家前輩,例如已故名伶林錦堂老師、音樂師傅吳聿光老師及表演藝術家胡芝風老師等,不嫌我這個晚輩魯鈍粗疏,多賜教澤,使我受益殊深。又蒙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我的劇本演出,讓我有機會在重演中不斷修訂,多所改進。

為求再上層樓,我在二零零八年修讀由香港八和會館主辦、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協辦的粵劇編劇班,進一步認識粵劇程式的編寫,以及排場、口古、牌子以至鑼鼓等各方面的運用。自二零一二年起,八和會館與康樂文化事務署轄下油麻地戲院推出場地伙伴計劃,我有幸躋身其中,參與「粵劇新秀演出系列」。透過不斷實踐,我對傳統粵劇了解更深更廣,亦可從演員角度確切體會到自己過去所編的劇本多有不足。為此,我乘著這幾年重演舊作的機會,細意進行層面不同、程度不一的修訂,務求更臻善境。

我必須在此向關心我的戲友匯報,這些年來,無論我所修讀的粵劇課程、參加的粵劇編劇班或粵劇新秀演出,皆由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博士居中盡心策導,全力推動,可謂懋績廣顯、惠澤殊深。汪主席功在梨園,深得敬仰。如今更蒙不棄,慨允為我的第一個劇本集賜序,給予勉勵。我身為後輩,既深感榮幸,亦大受鼓舞。除了謹此敬申謝意,亦要磨厲以須,毋負雅愛。

二零一四年,我在公職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厄,有若江心苦困,靠岸無憑。這段時間,特別感謝師友鼓勵,勸我寄情寫作,筆耕遣愁,捧卷忘憂。於是我坐在案前,清心全意完成了三個新劇本,並申請把過去的部分作品輯錄成集。我熱愛粵劇,投身演出,是想弘揚粵劇藝術。今蒙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刊行我的劇本選集,使我可以為推廣粵劇藝術、弘揚傳統文化,稍盡微力。為此,我敦請因戲結緣的大學前輩秋盈師姐,仗義襄助,補我匱乏。

秋盈畢業於新聞系,後獲文化管理及歷史學雙碩士,更因酷愛粵劇,熱衷戲曲研究,不時執筆評論,早已是業內公認的資深藝評人,也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會員。我倆有幸相知,她不但對我的演出時予意見,而且每當論及劇本的文學和歷史觀點,更常抱話未盡而天欲明之嘆。我懇請她勉為其難,擔任這個劇本集編輯之職,負責所有的導賞、評析和文史注釋。秋盈看罷我團在二零一四年重演這個劇本集內的三齣戲,毅然允就,願擔義務編輯的重責。她在討論內容和往來文字中,伴我度過無數的無眠之夜,而她為劇本集所付出的時間,以至所耗費的心神,遠超一般編輯。讀者翻閱此書時,定必讚嘆,她的導賞評析精闢有致,注釋翔實豐富,確為這個劇本集增采添華!

這次出版的劇本,是三個相對較為成熟的作品,但紕漏難免,仍有增潤修飾的空間。在此敬望各方前輩師友,多賜高見。有你們的明燈指引,我必不斷改進,務求將來的演出版本,更臻美善。

此書甫成,我要感謝的,當然還有對我教導殊深、愛護無比的父母,一直信任我、扶掖我的師長,在身邊支持我、勉勵我的觀眾朋友。是你們和粵劇藝術共同紓解了我這年來的愁苦困悶,撫慰了我惶恐無助的心靈。踏入二零一五年,我將以全新的身分投進粵劇藝術世界。自知任重而道遠,甘願經歷窮通得失,一方面欣迎藝業上的諸般考驗,勇敢面對演藝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享受寫作、寄寓硯田,鑽研劇情的鋪排,推敲曲唱的妙韻,探究人物的勾畫,而當中的心靈滿足,堪抵萬金。

謹此誠邀各位讀者戲友,透過這個劇本集,一同見證我的藝術生命!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三演《獅子山下紅梅艷》有感

相比2014年演出,2015年版的《獅子山下紅梅艷》在劇本上,我對青獅形象的理解有了改變,所以就青獅各場唱詞及唸白的字眼,作出了輕微修訂。因為表演模式的探索,加上戲文的微調,令整個戲的氣氛亦有所改變。

這改變源自重排《獅子山下紅梅艷》時,我發現過往兩場對紅梅的感情戲,在表演上有不夠準確的地方。紅梅是凡人,她對青獅的俊朗俠義、對她的無私照顧,自然傾慕之極。但青獅是仙將,更是菩薩坐騎,他豈能像凡人一樣,對紅梅擺出俗子痴情!

為此我對第四場〈相知〉的表演和唱詞都作了改動,這個改動是基於青獅的仙將身分,他雖然動情,卻不可能忘了己身的責任,是為人間去除災難。這場戲較長,必須從開始唱慢板時對人情的不解到略懂人間扶望相助,相依相靠的溫情,所以才知道要感謝紅梅贈來那件對青獅來講毫無需要的寒衣。進而在反線中板的唱段中道出自己三日在漁村,感受人間溫情的快樂。到了二黃的唱段,就更真切的體會百姓度日艱辛,自己不知不覺間出現了慈悲心腸,才堅定地向紅梅發誓,要為民除妖,為紅梅尋回弟郎,所以其中青獅向紅梅唱的長二黃其中一句「更勝仙家百寶,是情濃」,我改成了「未悟人間情愛,先看百姓度日艱窮」。到主題大曲〈小桃紅〉,才認真地看清紅梅的樣子,心中不覺動了情,卻最終明白仙凡終難牽絆男女情愛,所以末句「則怕枉種情緣存空想,仙凡有別夢難同」,我亦改為「莫要枉種情緣存空想,仙凡有別夢難同」。雖是兩字之別,但情感表達會很不同。可惜到了舞台,我還是未把這兩句唱好,想改得好些,卻因為不夠熟練而誤了戲場。但在表演上,我盡量令自己不要像過往兩次演出的痴態,希望從仙將的純真,到動情時的惶惑,最後回到大哥哥對小妹妹的憐愛,三個層次能自然轉換,表情流暢不造作,如果過程中的分寸與節奏還未做好,希望有機會再進一步提升。

末一場〈化山〉,在音樂中有段讀白勸紅梅莫要殉情,原文是「紅梅,佛陀講過,前世五百次回眸,始換得今生擦肩而過,能與你三日相知,足證前緣深厚。今日大哥化山,你定要保重芳軀,在山下遍植紅梅相伴,有朝定能感動上蒼,許你化作紅梅一株,長伴獅山,再不分離」。我這次演出改成了「紅梅,佛陀講過,前世五百次回眸,始換得今生擦肩而過,能與你三日相知,足證前緣深厚。今日大哥化山,你定要保重芳軀,好好生活,倘能在山下遍植紅梅相伴,大哥於願足矣」。我希望青獅的形象,是從不懂人情,到體會人情,最後願意為大愛而捨生,而非僅僅是為愛情而放棄與師尊重返天庭,復修仙體。所以紅梅能痴,青獅卻只能以大哥哥的形象去愛護和安慰紅梅,不能給予相應的痴情眼神。

《獅子山下紅梅艷》是我為自己喜歡的這片土地而寫的戲,很想精益求精,無論故事意境、人物形象以至劇本的曲詞唸白,都想不斷修好。去年演出此劇時覺得已不錯,才在出版《劇本選》時,首選了這齣戲。沒想到短短一年,卻已覺無處不需修訂。希望買了我這套《劇本選》的朋友,就當它是伴我創作路上的一個紀念,但願將來你們再看我演出,對比手上的文字,會有騰飛躍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