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之《一劍能消天下仇》之三

馬庸回到磨房,收到生父的鴻雁傳信,說到只要馬庸有「滅親」之舉,方能取信於漢主,重投漢國,父子團聚。這又是一次對馬庸的人生考驗,他唱道:「當日養父騙我傷殘骨肉,今時生父要我還治其人」簡單兩句話,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首先當初養父騙他殺生父,他是不知情的;今時生父卻講明要他滅親,這可不容易。因為能以滅親而取信於漢主的,只有兩個人,分別是馬庸的岳丈(蜀帝),但自罷兵回蜀,公主已不許馬庸回宮,自然無法刺殺蜀帝。而另一個在蜀國舉足輕重的至親,就是養父馬茂陵,即蜀國第一謀臣。在戲文開始時編劇唐先生用了相當多篇幅來塑造馬庸純孝的形象,要令人物形象統一,這養育自己二十年的父親,不是說殺就殺的,所以在唱「但得浩氣長存,那怕變作豺狼兇狠」時,必須有一番掙扎的表現。

唐先生一向是編故事的高手,之前用了許多文字,編就了讓所有人誤會馬庸對清薇餘情未了的細節,就是為這裡清薇夜送酒菜寒衣,並因為她的出現而令茂陵有逃走之機作了鋪墊。清薇此時以為馬庸棄戰避世,是因為對自己舊情未了,為令舊愛振作,她決定去慰問一番。而馬庸見清薇到來,一為怕惹是非,二為自己正謀大事,怕多生枝節,於是不斷要求清薇離開。就在清薇在內幫馬庸補縫雪褸時,馬茂陵來到,質問馬庸為何罷戰避世。馬庸面對眼前人,他沒有手起刀落,而是一如以往,孝親為先,跪下和老父說話,並再問清楚眼前人之所以養大自己,是否利用自己去幹「禍國殃民」的事。在肯定了自己養父對自己並無真情,只當自己是殺人工具,馬庸才下了殺父的決心,希望取其首級重投漢主,與生父攜手振興漢國,免漢國黎民再受難於戰火之中。劇名《一劍能消天下仇》,就是指馬庸滅親歸漢,平息多年蜀國對漢的戰禍。

馬庸成功在望之際,清薇拿著雪褸出來,見狀攔住了馬庸,令茂陵得以逃生。馬庸此時無奈向清薇道出原因,反被清薇責問,為何要取得漢主信任,不直接殺蜀帝而殺養父。馬庸嘆一口氣,說到自從罷戰歸來,公主已不許自己回宮的情況,可見編劇寫戲的綿密之處。正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馬庸的生父薛方城早在外面聽到一切,並決定犧牲自己,讓馬庸獻首級,以取信公主,再接近蜀帝進行刺殺。這部分編劇應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描寫一個慈父形象,這表現在沒盡過父親責任的薛方城,願意為兒子將來的幸福而犧牲。第二是國家黎民的大眾幸福,超越了個人性命和小家庭的團聚。因為殺了蜀帝,蜀國無主,便難再向漢國妄掀戰幔,而馬庸能歸漢相助,漢主亦必強大起來,漢國人民便不再受苦。薛方城雖不能與兒子相守,但卻讓更多的家庭平安團圓,這便是編劇要表達的人生大義。為鋪墊尾場的哭墳,清薇在此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受馬庸之托殮葬薛方城,可見唐先生編撰故事的嚴謹。

馬庸手提生父首級來到公主寢宮,請求原諒,巧遇醉中的蜀主,正在公主床上沉沉大睡,於是就順理成章假意看望,實則一刀取其人頭,逃亡而去。清薇此時正為馬庸殮葬生父,卻被夫婿馬源誤會是與馬庸有私情,才替人葬父,一怒之下要殺妻洩恨,清薇未及解釋只得逃走。這段戲的加插,既回應了清薇一直被人誤會與馬庸有私情的前因,也讓馬庸有足夠時間換上水髮,前來祭奠。馬源追殺清薇入場,馬庸就提著兩個人頭出場,一個是生父,一個是岳丈,這個出場,與前面的所有出場都不同,應有接近瘋狂悲痛的表現,水髮是一個很好的表演手段。在見到生父新墳後,馬庸有一段主題曲,與《胡不歸》的音樂取材極之接近,對文武生的唱做有相當高的要求。

故事到了這裏,要交代的都已差不多,最後就是馬庸向兄長解說一番,嫂兄和好。養父馬茂陵懺悔自己助紂為虐,請求原諒。公主帶來餘部,希望馬庸重新接受自己,於是所有人冰釋前嫌,一同歸漢。這個故事雖然錯綜複雜,但針針線線,連綿有致,文武生唱、做、唸、打皆備,悲歡喜樂俱在其中,如果人物性格和表演掌握得好,實在是一個很好發揮的戲。首次演出,不敢寄以重望,只能盡我努力,演好我所理解的馬庸,把唐先生在1951年編撰、失演多年的劇本重現舞台。(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