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改編粵劇《夢蝶劈棺》

莊周試妻的故事在中國戲曲中流傳已久,又名《大劈棺》,是批判女性不貞的作品。2001年看到由胡芝風老師導演的河北梆子戲《夢蝶劈棺》,該劇由陳牧先生編撰,分〈寡婦搧墳〉、〈贈扇假死〉、〈贈花試情〉和〈劈棺〉四折,是長約一小時的戲曲小品。我獲胡老師和原作者允許,在2002年改編為粵劇長劇,加入了〈寡婦改嫁〉、〈莊周自祭〉、〈王婆說親〉和〈靈堂表貞〉等情節,為小寡婦迫於生活而急於再嫁加重了描寫,也試著把莊周夢蝶的哲理探討與田氏夢蝶的愛情嚮往的兩個場景關連起來,以突顯兩個夢之間的矛盾,希望把莊周為了證明事無常態、情無永恆而再三試妻的心路,更明白地展示給觀眾。

莊子認為人很容易受累,受偏見之累、受表相之累、受利欲之累,諸如生死之懼、善惡之分、美醜之別、是非之辨等都很累。莊子反覆討論如何避開或超越人間之累,以達到「全德」的境界。《夢蝶劈棺》的故事就是源自他為了驗證妻子即使信誓旦旦,卻終難逃情關,所以他化身英俊的王孫來情挑自己的妻子。

傳統《大劈棺》的故事,是站在傳統道德倫理的角度上敘事,而我在撰寫故事時,希望能從莊子辯證的哲理上出發,把小寡婦和田氏對人生的理解作一強烈對比。試著把田氏追求真愛作為《夢蝶劈棺》的主題思想,希望為田氏劈棺給後人的觀感帶來新的理解,而莊子在試妻的過程中,從情之真假,探究到情之暫恆,最後自己也墮入了辯證的迷惑中去。

〈寡婦改嫁〉內小寡婦說到「冤家,並非我對你無情,只是生活迫人,我才無奈改嫁,何況我已照你吩咐待墳土乾後才再作新人」是讓小寡婦搧墳再嫁一次辯解的機會,而她最後唱出「再婚嫁,不怕流言不怕入鬼衙」,這是我個人賦予小寡婦的現代人想法。因為每想起封建社會架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鎖,實在令人喘不過氣,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竟還有捐門檻以避在地府被兩個死去丈夫責難的情況,怎不教人悲痛難言?借小寡婦一訴今人之嘆,也許不符合那個年代的道德標準,卻讓故事人物能貼近現代人的思想。

〈莊周自祭〉是當莊子眼看妻子冷對王孫的到訪,更用自己生前不求聞達、不慕虛名、不圖實利,一心潛隱的遺志來應對王孫時,他內心的確起了敬重之意。〈王婆說親〉和〈靈堂表貞〉寫的是莊子看到妻子能在自己死後一月,面對多方說親,仍甘於守貧,堅貞不改,其情之真、愛之深實令莊子對事無真假的想法有了動搖。為了進一步驗證妻子的情到底能維持多久,到底世上有沒有不變之情,他向田氏作最後的試探。

〈贈花試情〉這場戲,就是從「試真」到「試永」的關鍵,在這裡莊子早已看清田氏和小寡婦的不同,得到導演胡芝風老師的同意,我沒有讓莊周用金銀財帛,或是其他照顧田氏的行為來取悅田氏,而用一朵象徵真摯愛情的蝴蝶花,引起了田氏幸遇知音的聯想,為怕失之交臂,田氏戰戰兢兢地接受了王孫的愛。到了這裡莊子雖得到辯證上的勝利,但想到妻子一如世人般受表相所蒙混時,卻也十分黯然。這個黯然是感到妻子終不能像自己一樣悟透世情,是恨無知音的黯然,而非單為妻子不忠而不快。不過莊子很快恢復了理智,他轉而再試田氏對王孫的情,於是出現了用人腦治病,進而要用死去一個月的人腦作藥,迫使田氏墮進愛的絕谷。

〈劈棺夢醒〉裡我加入了小寡婦發現莊周就是王孫的情節,讓小寡婦代表觀眾去責問莊周「既已得證情之真,又何必執著永相扶」,更用現代人的想法給莊周一個反駁:「我從前嫁咗一個夫,今又改作他人婦,每段情都一世,亦算係永相扶」。莊子沒有回答小寡婦,堅持去試探妻子的情能維持多久,最後田氏決定為救眼下即將身亡的王孫而劈棺,莊子驗證了自己「情無永恆」之說而出現在田氏眼前,田氏驚覺自己被蒙騙,百感交集,一句「先生試妻殊乖妄,我似菱花鏡內夢黃粱,夢境人生同幻象,醒來始覺兩銷亡」是田氏唯一微弱的反抗。田氏最後化蝶的處理,是象徵她被誘而誤入情網陷阱,最後不堪羞辱而死,化成蝴蝶奔向自由。莊子的蝴蝶夢(我夢蝴蝶還是蝴蝶夢我),應是他達到本然自由、開放人生及「逍遙遊」的意態反映。可是莊子當初義助小寡婦搧墳再嫁的同時,卻為何對於妻子在自己死後動情而深感悻悻呢?對於自己試妻、辱妻,莊周表面上是為辨明真理,卻更反映了他始終未能參透大道。所以最後導演胡芝風老師要求莊周拿著扇子坐在地上沉思,就是讓莊子又回到那個人生大道的探討中去。

《夢蝶劈棺》曾多次修訂重演,隨著對粵劇唱腔和演出模式的認知增加,以及對戲劇人物表演的理解提升,每次重演,我都會大幅修改劇本的劇情和唱詞。此劇過去一直由我一人分飾莊周和王孫兩角,每次演出完畢也久久不能釋懷。這次演出,自己終能抽身於外,好好從觀眾角度看看這戲,更有機會在演後座談和觀眾直接交流,期待之餘,也希望這個戲能得到觀眾的認同和喜歡。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新編粵劇《櫃中緣》

演出及研究傳統粵劇,有助了解粵劇的傳統特色;通過學習前輩的不同演繹,也可提升自己的技藝。創作新劇則始於個人對粵劇劇本創作的興趣,也希望把一些好的故事,透過粵劇演出模式介紹給喜歡粵劇的觀眾。很開心,2014年4月18至20日連續三天,我能先演出唐先生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粵劇《六月雪》,然後就是自己的新編粵劇《櫃中緣》,以及改編自河北梆子的《夢蝶劈棺》。

《櫃中緣》原是一齣短劇,故事流傳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自從1915年秦腔名劇《櫃中緣》由陝西易俗社首演後,京劇、川劇、漢劇、河北梆子、桂劇等多個劇種均有改編演出。由於故事輕鬆惹笑,一直深受大眾歡迎。內容講述宋朝岳飛一家遇害,其子岳雷逃出虎口,躲到劉氏家中,劉玉蓮將他收藏在櫃裡,未被官兵識破;事後卻被哥哥劉春及母親趙氏發現,引起連番誤會。後來趙氏因感岳雷是忠良之後,答允收留,並將女兒玉蓮許配予他。我根據傳統的故事內容,加入新的情節,在2006年改編為粵劇全劇。

故事的前半段,基本上是根據傳統故事,所以在寫作時我便以如何盡量表現粵劇傳統唱腔鑼鼓為務。猶記執筆之初,自己懂的古老唱段也不多,搜索枯腸,只有蘇翁先生《白龍關》(下卷)一大段二王迴龍腔最接近一個落難武將的形象。於是我依著這個唱段,塑造了岳雷的出場形象。而這齣戲另一段頗具特色的唱段,就是以岳雷和劉氏一家以〈漢宮秋月〉一支長小曲,細細道出岳雷逃難的經過以及劉氏一家的心情。劉大娘一句「你父忠君保國令人敬,遭毒手家國痛失良英」,劉春接唱「如今怎辦,保得賢良又得罪於奸佞」,帶出了原故事沒有的「保忠良」問題,這也是我把故事延伸至後半場的重點。

常言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古來多少忠良都因鋒芒畢露而受到昏君和讒臣的謀害。每讀到史書裡有關的情節,也常有「好人難為」之嘆,所以把自己的一點想法賦予了岳雷。下半場一開始,就寫他雖得以脫身,但念到秦檜賣國享尊榮、父親存忠悲命殞,他對自己將來該如何自處,頓生疑惑。解其迷思的並不是甚麼大哲大儒,而是劉家玉蓮小姑娘。這個樸素的姑娘,在前半場以智退敵,在這裡又用一個淺白的道理敲醒了被仇怨包圍的岳雷。玉蓮先說之以義:「死後奸臣受唾罵,千秋禮讚是忠魂」,再動之以情:「望大哥毋忘家訓,丹心一片報英魂」,令岳雷徹底拜服。這部分也有點編劇自我安慰的意味,自己雖無力對抗現世的種種不公,卻望忠於古禮,不違良心,堅持做一個「好人」。

接下來是劉家大娘和劉春在討論如何保忠良的問題,母子倆當然都是心地平實的好人,但面對惡勢力,劉春為甚麼願以性命換忠良之後?劉大娘又為何能捨子保岳雷?這個戲最近一次足本公演是2008年初的粵劇巡禮,演出後的討論會中,來看戲的評委謝雪心女士很詳細地評析了這個戲的優劣。說到上半場唱做都粵味充足、表演生動,很值得保留為精品折子。然而後半場的戲卻有點脫離,在唱情上與前半場接不上軌,表演張力也不夠。

我聽過後回頭再細心審視劇本,發現後半場的唱段確實欠缺了像頭場一開始就有的一段大迴龍那種氣勢,因為沒有類似唱段,傳統鑼鼓點難以配合,令戲文有點推不上去。表演上,因為寫成全劇前,上半場的折子已多次演出,演員間有了較佳的默契,所以效果較生動自然。經過多年沉思,我這次的演出有了較大的改動,下半場的唱段注入了這幾年所學會的傳統板式,希望令這個戲前後更統一。當我交劇本給各團友時,大家都嚇了一跳,齊聲大喊:「吓!咁咪即係做新劇?!」因為傳統唱腔並不易唱,對我們新秀演員當然有難度,加上近期演出頻密,心理壓力自然不少。很感謝大家秉持對我的支持和信任,不畏艱難,努力讀曲,希望為觀眾帶來好戲。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從劇本整理到演出《六月雪》

唐滌生先生編撰的《六月雪》,是在歷史故事《東海孝婦》、元雜劇《竇娥冤》和明傳奇《金鎖記》的基礎上擴充改編而成的粵劇。元雜劇《竇娥冤》,可說是全國各地方劇種及京劇演出時的故事藍本。但唐先生編撰的《六月雪》卻另闢新徑,所以我在2009年首度籌演這個戲的時候,曾很用心地分析了前輩改編的幾個重點,希望在這裡能與大家分享一下。

竇娥的出身背景

元代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是個徹底的悲劇人物。小時候被父親賣給蔡家做童養媳,雖然古代賣身為父也是孝的表現,但這個賣卻是「被賣」,而不是主動賣身。蔡婆以放債為業,兒子幼弱,家中粗活無人操持,買來媳婦本為多個幫傭。後來兒子早死,故事沒有描寫在此期間蔡婆和竇娥的婆媳關係,直到竇娥代赴黃泉,才略有交代。故事中的張驢兒是有父親的,二人是無業遊民,因為救了當時「收數」不成險被勒死的蔡婆,得到對方熱情招待。誰知蔡婆引狼入室,張氏父子不但貪戀婆媳兩人的美色,更想強佔其家財。蔡婆病中想飲羊肚湯,竇娥買來後,張驢兒下藥卻害死自己的父親,遂誣告竇娥殺人。竇娥本不肯認罪,只因貪贓枉法的知府威脅要打蔡婆,竇娥才含冤認罪,並許下三個取自《東海孝婦》的無頭願:一是人頭落地,血卻倒向白旗上濺;二是六月飛霜,以掩其清白之軀;三是要楚州乾旱三年。這三樁願望一個深似一個,一層重似一層。故事到最後是三樁願一一實現,其父高中回鄉,竇娥的鬼魂訴冤,終把惡人正法。可見關漢卿筆下的竇娥,由出場起就沒享受過半點人間溫暖,反映了關漢卿生長的元朝,社會上普遍的黑暗與悲情。

到了明代,人民的生活也許得到了改進,傳奇《金鎖記》已為竇娥的身世注入了溫情,讓她和丈夫以金鎖為盟,有過兩年的恩愛,後來也不用死,父親趕及到刑場搭救,而跌進河中的丈夫蔡鎖兒也因得救而沒有死,夫妻得以團圓。

唐滌生先生編撰的《六月雪》更另生奇想,注入比重甚多的愛情元素,把許多人物關係重新配置,讓故事有了嶄新的面孔。首先由竇娥主動賣身助弟赴考,為的是重振家聲門楣,從這點我們看到竇娥曾有過父母之愛、姐弟之情。蔡婆是個好心人,自己家境不好,卻還收養啞婢,見竇娥為助弟而賣身,不惜把儲了十年的十兩銀買下竇娥,而且對待竇娥也很好。竇娥未見夫郎,已享受了久違的母愛,還有小婢使喚。到了與丈夫相見,對方竟是才情兼備的俏郎君,三夕恩情,已讓竇娥畢生無憾。張驢兒與母親是以收租為業的大地主,他喜歡竇娥,以三百兩綵銀下聘,三年來不強搶、不威逼,只是等待和催促,這樣的人物也不是極惡之輩,後來因為泥足深陷不能自拔。用現代社會的眼光看來,三年如此痴心地對一個人,不痴也傻了,所以張驢兒母親才有一句:「三娘,你自己作賤,不識抬舉就好啦,重累我驢兒顛顛戇戇」,這是側面描述張驢兒的痴情。最後張驢兒一錯再錯,在公堂上畫押認罪後還有悔過的想法。可見粵劇《六月雪》中竇娥的身世是在悲情中有過溫暖的,所以唐先生在〈刑場認妻〉中所寫的竇娥並沒有歇斯底里的吶喊,只是溫婉地唱出過去曾經的美好日子,嘆惜紅顏命薄。對於死亡,她感到無奈卻並不多怨,因為她早想奔赴地府與愛郎再續前緣,只是不忍婆婆獨生而已。對於貪官,她早就見怪不怪,多罵也無謂,不如在死前多想想開心的日子。所以唐先生連三樁無頭願也沒有安排由竇娥講出。山陽三年旱情,是蔡昌宗走後開始發生的,這令蔡家生活一落千丈。刑場上六月飛霜也不是竇娥自己要求,而是來自上天的惻隱之心。可見唐先生希望減低元劇的戾氣,為粵劇觀眾多添溫情。

我的選材與整理

對照過兩位大師對竇娥的人物處理,我認為唐滌生先生的大膽創新,令竇娥更有血有肉,故事雖然少了幾分原著意象上的浪漫色彩,卻帶來了愛情的溫馨氣息。於是我演出的劇本基本上依照唐滌生先生的路向,但為使原來四小時多的劇情,精簡到三小時十五分左右(連中場休息),我把枝葉有些刪去,有些改為幕前戲,讓幕後可同時換景。也為此加入了新的幕前戲,一為補充故事,二也讓中幕後的工作人員有充足時間趕換下場布景。現簡單列出場次與大家分享:

一、刪去原頭場竇娥賣身的情節,新寫張驢兒在中幕外以白欖交代蔡婆家多了個竇娥的經過。

二、新寫蔡昌宗二流以交代身世,刪去部分蔡婆和竇娥之間的對話。

三、把原劇本〈十繡香囊〉後送別的情節,調到〈十繡香囊〉前的幕外別母演出,內換〈十繡香囊〉景。

四、〈十繡香囊〉用的是著名的唱曲版,雖非唐先生原著,但唱片曲著實優美,能強化竇娥和蔡昌宗的夫妻之情,所以我全曲取用。

五、把原劇全景戲變成幕外戲,演張驢兒命人偷鬆橋樑,蔡昌宗將妻母誤托損友,自己墮橋險死幸獲救;內換三年旱情後,蔡家落泊無依,終發生羊肚湯毒殺案的場景。

六、〈冤起羊肚湯〉一場,我刪減了部分口白。

七、〈龍樓拒婚〉一場的版本很多,我選用了手上泥印的本子,但修訂了一些文字。其中原文讓感動皇姑的一段中板,倒敍了蔡昌宗與竇娥的結合與分離,同時勾起觀眾十繡的情景,煞是感人,現在少有演出,實在可惜。

八、幕外戲〈牢中訣別〉,我把原劇刑場蔡婆送別的戲放在這裡,也為窮人面對貪官的無奈加重了描寫。於是幕內也有時間拆下宮殿景,換上雪地荒郊的布景了。

九、〈雪地認妻〉我基本上按唐先生原劇本來演,觀眾現在熟悉的唱曲本〈大審〉是蘇翁先生按唐氏原劇加入了許多牌子及小曲寫成的大套曲。我選材的考慮是為使劇情更緊湊,也得到前輩老師借出不同版本的劇本作參考,最後決定以泥印舞台版為演出本,配合鑼鼓加重劇力。我在竇娥赴刑場的原結束腔「哀哀淑婦萬般愁,怎得皇天將恩降」後,應導演要求加入了音樂和下雪效果,竇娥看到飛霜驟至,導演認為須有兩句內心唱白以明確表達竇娥對上天應其所呼的反應,所以我新添了兩句滾花「雪冤情,還清白,飛霜六月降山陽。竇娥魂斷在刑場,冤情永留在世上。」希望能展現唐先生隱藏在「哀哀淑婦萬般愁,怎得皇天將恩降」內的意思。而在這場結束前,眾人下去後,二幕一關,我新寫了一段蔡昌宗扶起妻子的南音,一為補充竇娥得見夫君死而無怨,不想丈夫為自己而名譽受損的深情,二為幕後可換上真正〈大審〉的公堂景。

十、〈大審〉:把張驢兒懺悔、免死一段戲省去,其他按照原劇。

2009和2010年曾演出《六月雪》,當年林錦堂老師是我的唱腔導師,這個戲可說是堂哥一字一句口傳心授,尤其是老師教我把原〈大審〉的普通長花改成斷句鑼鼓花,而且用肉帶左唱出,配合粵劇特有的水波浪程式,大大增強了戲劇效果。回想他當年教我這個笨學生,真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他告訴過我,這是一齣文生考牌戲,因為戲的開始要注意書生落拓窮酸的憨厚,中間要表現夫婦情深的痴態,後要展露官生蟒袍大審的威嚴,三種完全不同的情態,唱功、身段幅度和腳門功架都務須控制得宜,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如今老師乘鶴而去,他的循循教導以及欣欣笑臉我將永記心底,並以對粵劇藝術不斷的追求和進步,作為給老師的報答。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三笑奇緣三生定,百年韻事百世傳

《唐伯虎三笑姻緣》是我2005全新編寫的作品,故事寫在唐伯虎落第入獄後,經歷人生的巨變,令這個年少得志的才子形成了疏狂任性、浪漫率真的性格。這時的唐伯虎追求的不再是功名,而是一個真正的知音人。這個戲最初設計唐伯虎出場,曾有一段〈秋江別〉訴說自己放浪形骸的原因。經過胡芝風老師和林家聲先生先後指出,唐伯虎的出場不宜太過沉重;另有觀眾來信說不喜歡唐伯虎已有妻子的說法,雖然離了異也不好。

經過反覆思量,我認為兩位老師和觀眾的話都很有道理。首先,《唐伯虎三笑姻緣》向來給人的印象是喜劇,一出場就大堆牢騷,雖說交代人物,也未免減低了人物已放下功名俗世、放蕩人生的瀟灑勁。觀眾的說法,代表了一般人對故事主人翁的美好憧憬,而故事也不必真的完全按照唐伯虎的人生來寫。本來秋香是否真的出現在唐伯虎的人生中,也是一個謎。所我在2012年的重演中,把唐伯虎的出場重新處理,忍痛刪去全段我認為填得不錯的〈秋江別〉唱段,保留了唐伯虎在戲曲世界中給人浪漫瀟灑的形象。現把兩個出場版本,分載如下:

2012年以前演出 2012及2014年演出
【唐伯虎唱二流】
科場事,真似南柯夢一場
秋闈中,不比文章誰為上
卻拼誰多財和富,靠山誰強
【轉二王】
唐寅恥作同流,才有含冤落網
【接唱秋江哭別】
萱親倍添掛牽,淚眼汪汪
多番獻金營救,苦擔當
殷殷盼我歸家歡聚倫常
將金榜浮名富貴一概寄汪洋
醉臥輕舟看月朗
繪出河山錦繡
換來萬世永流芳
堪嘆回家竟興惡浪
雙親病深妻佢怨夫
勞燕分張,暗悲傷
知音處何方
向清風借一縷香
伴我四海飄蕩
來到古剎閑訴愁腸
下接與右同的〈秋江別〉襯白
【唐伯虎唱二流上】
科場事,夢一場
不比文章誰為上
卻拼誰多財富,靠山誰強
烏雲閉青天,霧雨埋月朗
恥作同流橫禍降
誣說我作弊在科場
抱屈難伸,壯志消磨誰諒
【秋江別襯白】
想我唐伯虎,自負才高,年少得志
豈料科場蒙冤
自此聲名狼藉,夢斷蟾宮
嚐盡世間人情冷暖
如今漂泊江湖
幸有清風為伴,詩畫為友
反覺自得悠然
呀,前面已是龍華寺了
人說龍華寺內香火鼎盛,風景怡人
待我四下閑遊,以添畫興至得

另外,我也將唐伯虎原配妻子,因嫌伯虎入獄而主動下堂的唱詞「妻是名門淑女,卻未相愛相憐,她自撰下堂書,夫妻緣已斷」改為「未婚妻是名門淑女,卻未相愛相憐,未婚先接退婚書,未成夫妻緣已斷」,這樣便滿足了觀眾對美好愛情的嚮往。2012年重演時,我擔演唐伯虎,沒有了以往的沉重,舞台上的感覺也輕鬆了許多,人物在故事中追求真情的主題更為突出,這些改動實要感謝觀眾和兩位老師的寶貴意見。

由於我寫的唐伯虎,始終是經過牢獄之災,他在瀟灑嘻鬧中必會流露一股不經意的滄桑與憤世。第一場唐伯虎被秋香的笑聲吸引,這個聲音除了悅耳,更能令人心悅。秋香三次在不同情況下發出的笑聲,讓唐伯虎不能自拔地迷在其中,導使這個大才子甘願賣身求愛。因為唐伯虎經歷過被退婚的不幸,所以他對秋香不免也有一番試探,第三場便是大才子側面觀察眼前女子,到底是喜富貴,還是愛真情。他被天真無邪的秋香深深感動,卻不敢妄為,生怕會驚破眼前美夢。第四場是唐伯虎知道秋香將被納為華家少爺之妾,心急如焚,甘犯華府家規夜闖後園,險被重打。在還未確定對方的情感,卻有如此冒失的舉動,連伯虎自己都難於置信,感情的層層遞進,到了第五場終於雲散月來,秋香以「凌雲壯志可寄山川,妙筆自有沽酒錢,漫勞海內傳名字,莫損心裡一寸天」來安慰失意的唐伯虎,伯虎徹底知道眼前正是自己一直要找的知音人。

暮生也是我特別創造而非常喜歡的人物,一個生得英俊,而且衣食無憂的公子。他在溫室中長大,要風得風,所以他對愛情沒有深刻的理解,與妻子不和,是因為妻子常常嘮叨,要他努力上進,而並非在情感上對妻子有厭惡之心。暮生喜歡秋香是因為秋香既美麗又特別聰明,能幫他應付功課上的難題,讓他可以瞞過夫人溜出去玩。他發現秋香看見天上的鳥兒總是很開心的樣子,於是想盡辦法買最好的鳥給秋香,秋香卻總有心無意地把鳥兒放了,暮生不知就裡,所以產生了後來「誰最知心」的比賽。暮生雖是貴族,但他是善良的,而且也很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所以他還是放開了秋香,讓她飛向自己喜歡的地方。

劇中謝碧秋是唐伯虎的表妹、暮生的妻子。她自幼愛慕唐伯虎,卻因為伯虎另聘官門而心灰。嫁入華家後,碧秋受婆婆之托勸夫上進,致令夫妻不和,在華府重遇唐伯虎恍如隔世,令久已沉埋之心再度活躍。這時她卻發現唐伯虎竟鍾情於丫鬟秋香,在揭發唐伯虎或是幫助唐伯虎的思想鬥爭下,她選擇了後者,賢達的胸襟,令人對她產生了更深的同情和喜愛。

〈點親〉一場,我用一個「香」字,讓華少爺引出春香名春桃,伯虎一心想點秋香,故以春桃雖美,而自己卻似蜻蜓獨愛點水而婉拒。華少爺又引來水中芙蓉夏香名何艷來讓伯虎選,卻又被伯虎以命格相沖而拒愛。接下來的選點,伯虎都是以讚嘆的話來拒愛。其中石榴的惹笑、太師夫人的幽默,當然掀起全場高潮,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全新編寫的唐伯虎形象。

回首2005年初演《唐伯虎三笑姻緣》,部分曲詞生澀拗口,口古、韻白都不到位,經過多次的重演,再三的修訂,這個戲可說是我新編作品中較為成熟的一個。但戲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企盼通過今次演出,我從主演變成幕後工作人員,能更客觀地發掘還須改善、提升的地方,待下次有更精彩的修正。

故事大綱:

唐伯虎在科場被陷下獄,放歸後聲名狼藉,未婚妻【註】下堂而去,孓然一身,流跡天涯,天地為伴,詩畫為友,絕功名之想。一日遊經龍華寺,巧遇華太師府中仕女同往祈福,其中有名秋香者,音容姣美,心高志遠,唐伯虎深為所動,乃僱舟追之,並為此賣身為奴。恰巧太師府中少奶乃伯虎之表妹謝碧秋,伯虎向表妹道明來因,望其成全,碧秋成人之美,助伯虎巧奪秋香。

註:此次(2014年3月30日)演出的宣傳單張上寫「妻子下堂而去」實為舊檔校對失誤。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我本無情駐仙殿,為誰衍愛留世間

香港的獅子山,形似一頭雄獅,而神態上更像獅身人面的神獸。許多年來匍伏俯瞰著香港,看著它從小漁村變成大都會。我每天跑步遙望獅山,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於是在網上試著找尋有關獅子山的傳說,竟讓我在維基百科中找到這樣的說法:「民間相傳九龍過去有九條龍為患,所以上天派了一隻獅子下凡鎮壓。現時的八仙嶺就是被收拾了的其中八條龍,而餘下一條則被獅子壓著在腳下。那一隻獅子就是現在的獅子山,而被壓著的第九條龍就是九龍山」。

當然維基百科的說法也沒有進一步的考證資料,但卻給了我為獅子山創作故事的提示。為此,我又親自去爬了好幾次獅子山,發現獅子一面壓著九龍,一面卻與紅梅谷作伴,而不遠處更有望夫石。啊!太有趣了,這些都是文人寫作的題目。一個故事的大綱便在十多年前開始在我心中植根,可是這麼一個神仙故事,絕不似一般許仙與白娘子、寶蓮燈、七仙女等,仙女愛上弱書生,歌頌女子為情捨生、為愛叛仙規的故事。它倒過來,是寫一隻充滿男子氣概的野獸從無情到學懂愛的故事,而故事的發展又與本港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得到粵劇編劇班周潔萍同學的配合,由我構思故事情節,周同學負責〈相遇〉(第二場)和〈訴情〉(第四場)的撰曲,其他各場由我編寫。原創粵劇《獅子山下紅梅艷》於2011年12月首度面世。現簡介故事如下:

「文殊菩薩坐騎青獅因見死不救,被罰獨自到人間參悟人情,須為人間化解一場災劫,始能回返天界。青獅經過某漁村,見女子柳紅梅拜一大石哭訴,慰問下得知赤龍妖作惡擾民,弟弟柳忠豪及許多村民海上失蹤,青獅決定留在村中代為降魔。期間與紅梅日夕相對,互生情愫。赤龍見青獅護村,不敢輕犯,變身為紅梅之弟,託詞被漁船所救,得以回村,誣衊眼前青獅所化之俠士正是赤龍所變,並舉斧要斬殺青獅。紅梅為護青獅受傷垂危,青獅取出法器救回紅梅性命,然後逕往赤龍洞內尋到紅梅親弟及失蹤村民,以餘下法器救贖所有人,並戰勝赤龍。

「青獅失去法器,元神已盡,只能化作青山。菩薩感其參透大道,破例許其歸天,青獅卻請菩薩賜下神功,讓他雖化山而有能力鎮妖保民。青獅從不懂人情的仙獸,在人間參透了情之可貴更勝生死,最後更安慰紅梅,表明心跡後便化山而去。紅梅亦聽青獅之言,在山下遍種紅梅,長伴青山。」

首演的時候,我考慮到自己(女文武生)去演一頭雄獅,會欠幾分野性,與其扮得不像,不如另闢方案。於是在打扮和形象方面,花了許多時間去構思。最後我決定把戲中的青獅演成一頭少年版的獅子,穿著方面,只有改良靠仔和俠客裝。也許因為故事特別,又經過導演胡芝風老師悉心排演,加入一場饒有特色的長水袖(3.3米)配合二黃走四門鑼鼓,下水救人的個人表演,初演還算成功。

演出過後,我再次來到獅子山下,看著一片蒼涼的青山巨石,越發覺得自己最初的演繹不夠傳神。經過兩年沉澱,今年再度演出,我對獅子的出場形象作了較大的改動,由改良靠改著大靠,並請著名武術指導韓燕明老師配合韋陀架的鑼鼓點,設計了一套切合獅子形象的架式。唱腔方面也改用比一般慢板更為威武的文武腔大撞點中板,希望在出場時便能建立起雄獅的形象來。但青獅是野獸,並不是莽夫。莽夫會因為衝動而做出許多魯莽行為,但獸類不會,神獸更不該如此。於是我上網翻看獅子的圖片,在威猛的外表下,原來藏著一雙單純的眼睛。也許動物世界,所求者不過兩餐溫飽,眼神總帶有一種難掩的純樸。落在舞台,該如何加以美化表演,便是此次重演時特別要注意之處。

第一場被貶凡間,只要表現青獅粗野威武的一面,只受命於師尊下凡,對人間一切茫然無知。這次演出,在一和二場的間場中,特別加入了紅蛟以「大旗」配合牌子的唱段,呼風作浪,是很要技巧的演繹。第二場初遇紅梅,心裡還是恨不得快點完成師尊的授命,為人間消災,立即回返天庭。從仙將化身為人間俠客,一方面要掩飾自己獅仙的身分,一方面又不覺流露獸態,如果這一點做得恰到好處,相信會很有趣。

第三場是赤龍煉刀的戲,赤龍的形象比較自由,因為故事中他是九弟,而且龍給人感覺較清秀俊美,所以在打扮上,不必大靠武生,可以小武行當去演。比較困難的是,赤龍既是捲走村民的妖,也要化身為忠厚的柳忠豪(紅梅弟弟)去騙世人,演員最後更要扮演真的柳忠豪。由於角色繁多,演員必須對人物的內心有充分理解,演赤龍時的威、假忠豪時的奸和真忠豪時的善,必須有明顯分別。

第四場說青獅在凡間住了三天,還未找到赤龍蹤影,面對紅梅一家的善良、漁村中村民守望相助的純樸感情,內心竟泛起從未有過的漣漪。他開始對人間有著莫名奇妙的留戀,但此時的他還是很清楚自己在人間的任務,不敢多生非分之想。第五場是赤龍化身假忠豪來到紅梅家,令紅梅一家以為青獅是妖怪,要趕走青獅。紅梅在千鈞一髮之際,以身護青獅,被假忠豪斬傷,這令青獅又痛又恨,他竟然沒有不顧一切去殺假忠豪,而是幾經掙扎下,以金鈴元神保住紅梅性命,然後聽了紅梅的話離開。這是他除了師尊以外,第一次聽另一個人的指令,這對一頭猛獸是何等不容易的事,那一剎的憤怒,與得意的假忠豪,正成了一個極大的對比。

第六場下水救人,這也是文武生最精彩的表演部分。先是大鑼邊花,拿著雙槌上,表示四處尋覓也無法找到真忠豪的急躁。待土地告訴他原來所有村民都被囚在海底的黑風洞,青獅便換上一身長水袖,水袖這時象徵海浪波濤。一段二黃慢板,配合走四門鑼鼓,一連串的水袖動作,表示青獅在水底找尋洞口的經過和心情。這一段可說是對演員唱功、水袖技巧及體能的考驗。入到洞內,青獅找到真忠豪及所有村民,卻發現他們都已失明,不願回家負累家人,此時的青獅只剩下一顆載其元神的金鈴,若用以為村民治眼,自己便功力盡失,化作青山。此時他想起三天來紅梅給他的人間溫情,明白到個人犧牲能帶給眾人幸福是很值得的事,他決定把僅餘的金鈴換取村民的健康,而自己以餘勇獨鬥眾妖。最後文殊菩薩出現,因感青獅已悟人情,准其隨返仙界重新修鍊,但此時的青獅卻情願化作青山永守人間。

對於青獅的決定,菩薩沒有追問,這也許正是菩薩所預料的結果。此時的青獅與頭場那神獸亦已判若兩人。末場〈化山〉,青獅有了一個更似人間男子的形象,他訴說了自己願化青山的原因,他勸慰了想殉愛的紅梅:「佛陀講過,前世五百次回眸,始換得今生擦肩而過,能與你三日相知,足證前緣深厚。今日大哥化山,你定要保重芳軀,在山下遍種紅梅相伴,有朝定能感動上蒼,許你化作紅梅一株,長伴獅山,再不分離。」不知道這是否紅梅谷的來歷,如果真的曾有紅梅開遍獅子山下,定是這美麗傳說的延伸。希望大家喜歡這個故事,也因此更愛獅子山下的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