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新編粵劇《櫃中緣》

演出及研究傳統粵劇,有助了解粵劇的傳統特色;通過學習前輩的不同演繹,也可提升自己的技藝。創作新劇則始於個人對粵劇劇本創作的興趣,也希望把一些好的故事,透過粵劇演出模式介紹給喜歡粵劇的觀眾。很開心,2014年4月18至20日連續三天,我能先演出唐先生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粵劇《六月雪》,然後就是自己的新編粵劇《櫃中緣》,以及改編自河北梆子的《夢蝶劈棺》。

《櫃中緣》原是一齣短劇,故事流傳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自從1915年秦腔名劇《櫃中緣》由陝西易俗社首演後,京劇、川劇、漢劇、河北梆子、桂劇等多個劇種均有改編演出。由於故事輕鬆惹笑,一直深受大眾歡迎。內容講述宋朝岳飛一家遇害,其子岳雷逃出虎口,躲到劉氏家中,劉玉蓮將他收藏在櫃裡,未被官兵識破;事後卻被哥哥劉春及母親趙氏發現,引起連番誤會。後來趙氏因感岳雷是忠良之後,答允收留,並將女兒玉蓮許配予他。我根據傳統的故事內容,加入新的情節,在2006年改編為粵劇全劇。

故事的前半段,基本上是根據傳統故事,所以在寫作時我便以如何盡量表現粵劇傳統唱腔鑼鼓為務。猶記執筆之初,自己懂的古老唱段也不多,搜索枯腸,只有蘇翁先生《白龍關》(下卷)一大段二王迴龍腔最接近一個落難武將的形象。於是我依著這個唱段,塑造了岳雷的出場形象。而這齣戲另一段頗具特色的唱段,就是以岳雷和劉氏一家以〈漢宮秋月〉一支長小曲,細細道出岳雷逃難的經過以及劉氏一家的心情。劉大娘一句「你父忠君保國令人敬,遭毒手家國痛失良英」,劉春接唱「如今怎辦,保得賢良又得罪於奸佞」,帶出了原故事沒有的「保忠良」問題,這也是我把故事延伸至後半場的重點。

常言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古來多少忠良都因鋒芒畢露而受到昏君和讒臣的謀害。每讀到史書裡有關的情節,也常有「好人難為」之嘆,所以把自己的一點想法賦予了岳雷。下半場一開始,就寫他雖得以脫身,但念到秦檜賣國享尊榮、父親存忠悲命殞,他對自己將來該如何自處,頓生疑惑。解其迷思的並不是甚麼大哲大儒,而是劉家玉蓮小姑娘。這個樸素的姑娘,在前半場以智退敵,在這裡又用一個淺白的道理敲醒了被仇怨包圍的岳雷。玉蓮先說之以義:「死後奸臣受唾罵,千秋禮讚是忠魂」,再動之以情:「望大哥毋忘家訓,丹心一片報英魂」,令岳雷徹底拜服。這部分也有點編劇自我安慰的意味,自己雖無力對抗現世的種種不公,卻望忠於古禮,不違良心,堅持做一個「好人」。

接下來是劉家大娘和劉春在討論如何保忠良的問題,母子倆當然都是心地平實的好人,但面對惡勢力,劉春為甚麼願以性命換忠良之後?劉大娘又為何能捨子保岳雷?這個戲最近一次足本公演是2008年初的粵劇巡禮,演出後的討論會中,來看戲的評委謝雪心女士很詳細地評析了這個戲的優劣。說到上半場唱做都粵味充足、表演生動,很值得保留為精品折子。然而後半場的戲卻有點脫離,在唱情上與前半場接不上軌,表演張力也不夠。

我聽過後回頭再細心審視劇本,發現後半場的唱段確實欠缺了像頭場一開始就有的一段大迴龍那種氣勢,因為沒有類似唱段,傳統鑼鼓點難以配合,令戲文有點推不上去。表演上,因為寫成全劇前,上半場的折子已多次演出,演員間有了較佳的默契,所以效果較生動自然。經過多年沉思,我這次的演出有了較大的改動,下半場的唱段注入了這幾年所學會的傳統板式,希望令這個戲前後更統一。當我交劇本給各團友時,大家都嚇了一跳,齊聲大喊:「吓!咁咪即係做新劇?!」因為傳統唱腔並不易唱,對我們新秀演員當然有難度,加上近期演出頻密,心理壓力自然不少。很感謝大家秉持對我的支持和信任,不畏艱難,努力讀曲,希望為觀眾帶來好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