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釵記》故事來自唐朝蔣防編寫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原故事中,李益負情,小玉魂斷,後來李益因愧而心中生鬼,每每疑心家中妻眷有外遇,致終身夫妻不和。到了明朝,湯顯祖保留了故事人物及部分情節,卻對人物形象作了新的刻劃,寫成了長達53齣的雜劇《紫釵記》,一方面歌頌真摯的愛情,另一方面亦抨擊貴冑弄權。唐滌生先生於1956年改編湯顯祖的《紫釵記》,為故事注入新元素,成為粵劇演出曲本。全劇主題在於「大丈夫以重節義創一生基業,女子以守貞操關係一生榮辱」,謳歌了霍小玉對李益之情,對崔允明之義。
由仙鳳鳴劇團開山演出的粵劇《紫釵記》深受香港觀眾歡迎,我曾在2018年以坊間演出版為基礎,補回了泥印版的一些資料,對全劇進行了一些整理,作為天馬的演出版。其中加入<獨醉玉門關>一曲,以及<花前遇俠>結束前的一段排子曲,輔以天馬向來不停幕的製作模式,令很多觀眾都回味無窮。這次演出我們會繼續保留<獨醉玉門關>一曲,但黃衫客逼李益回勝業坊的一段,將回復常用的鑼鼓馬鞭排場。因為邀得曾有相當長時間在雛鳳鳴劇團演出的廖國森先生擔演黃衫客一角,森哥很是熟悉任白經典戲寶的演出法,能向他請益傳統演出法,自是相當可貴的機會。
唐先生編撰的《紫釵記》以霍小玉為故事的主幹。小玉慕李益之才,與他相遇後直接表示了愛慕之心,更以退為進,得李益寫下盟心詩句後即晚聯衾,把自己完全獻給了李益。這樣大膽的行為,付諸於現代社會都不免令人咋舌。李益在戲文中應是情深的,他曾當眾許下「十郎縱有仰面還鄉之日,斷無另娶虧負之時」的諾言。但他卻很不負責任地向新婚一夜的妻子說道「故友崔氏,懷不世之才,難求三餐溫飽,夏卿俸祿微薄,家有蒼蒼白髮,望小玉妻你愛屋及烏,將故人時加關照」,不知道他當時是否只是隨意一句話,向妻子講講兩個摯友的生活狀況,但小玉卻為此散盡家財來幫助崔允明。小玉嫁後已不再賣唱迎客,自己的生活也僅憑往日積蓄,李益也沒投寄家用,叫小玉何來收入照顧他人?從這點看來,李益的不周,直接陷小玉於困境,但小玉卻情深義重,既因愛屋及烏,也因為感謝崔氏看重自己,沒有輕視自己的出身,而衷心願意接濟崔氏。
李益在<吞釵拒婚>中,一見紫釵迸發的恨怨,很有戲曲衝突。因為觀眾都知道小玉並無移情,但李益卻信了片面之言,雖然最後選擇原諒小玉,因為「小玉為了一夜恩情,徒受三年相思之苦,摧腸切腹,佢不過是狠心跳出呢個離恨關」,可見他對這份愛情並沒有多大信任,連派人去查問的想法都沒有!李益有吞釵拒婚的勇氣,卻沒有查明真相的智謀,觀眾在台下真為他著急。這也是戲的好看處。
黃衫客要帶李益去見小玉,李益雖已懷疑小玉改嫁是太尉騙婚之計,但仍誠惶誠恐,近鄉情怯!一怕小玉真的改嫁,二怕相見反累小玉被太尉殘害,或自己的母親被牽連。可見李益在面對困難時,再次暴露了自己無能的一面。所以在<劍合釵圓>時面對小玉一輪質詢,他低頭無語,默言承認自己的不是。兩人互訴衷情後,李益面對為自己相思成病,幾近喪命的妻子,終於鼓起勇氣,不再逃避,說出「我地劫後重逢,生也相偎,死還相擁」的話,可是話雖容易,卻難抗權威,結果還是被捉回太尉府。李益再三拒絕成婚,最後卻還是因為太尉手執自己的反唐詩,被迫低下了頭。
李益的人物形象並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才更像有血有肉的現實人物。作為李益的扮演者,從人物開始的意氣風發,給予心愛之人承諾的至誠,到被逼遠戍的怨恨、軟禁騙婚的無奈、負盟的愧疚,最後據理抗辯的威勇,每一場都能有很好的技藝發揮,隨著自己的藝術步向成熟,希望能更好地向觀眾呈現唐先生筆下的李益。
這個戲最終是由四王爺為小玉及李益平冤,看來,沒有四王爺,李益最後還是得向惡勢力低頭,小玉還是會鬱鬱而終。我們都希望在危難的時候有貴人出現,所以戲曲世界能夠給予觀眾美好的憧憬,可以逃離現世的種種不公和苦難,從戲文唱詞中獲得心靈慰藉。唐先生的《紫釵記》把一對情侶的相遇、相愛、相分、重逢到團圓之間的波折矛盾娓娓道來,讓觀眾與劇中人同喜同悲,實是本港粵劇的寶典!
多謝你的分析,讓我更能立體地去欣賞這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而不單陶醉在美麗的才子佳人戀曲中
回覆刪除祝賞戲愉快🌷
刪除